阅读札记: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我们将要往何处去?
我们将要往何处去?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正如苏菲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些说明。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关于历史截断面的小说,可谓“横向研究”。以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为横断面,抽取横断面中几个感兴趣的人物,追述他们的过往经历,所思所想。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到李贽的生平,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个日暮帝国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必将被毁灭。
关于明朝的毁灭,我觉得李贽的观点很有道理:“天道好还,文极必开动乱之机,由乱复归于治,有待于下一代创业之君弃文就质”。按黄仁宇的解释: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征服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实质上是一个单纯的新生力量接替了一个“文极”的王朝。所谓“文极”,就是国家社会经济在某些方面的发展,超过了文官制度呆板的管制力量,以致“上下否隔,中外睽携”。努尔哈赤的部落文化水平低下,但同时也就在“质”上保持着纯真。舍此就彼,泰否剥复,也似乎合于《易经》的原则。
今年夏天,我曾去参观十三陵的定陵,想想朱翊钧先后的生平,确也觉得唏嘘不已,倘若生活在一个如此积重难返的体制,却也无力回天,最终只能玉石俱焚。
中国大历史,则是一个纵向研究,从商朝横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中可以看到我们这块土地,我们这个民族的起起落落。看着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的兴衰转换,自然会思考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终极原因。
黄仁宇的解释是数目字管理,认为朝代末期的朝廷仍然用前期管理大农村的朴素管理方式来管理土地兼并,经济大发展的实际情形,必然导致大问题。马克思的解释则是阶级斗争。
我并不太认可黄仁宇的解释,虽然数目字是一个方面,但这绝不是根本原因。我个人还是认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解释的,并做一些修正。
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利益,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这是人类的天性。所谓只要有人,就会有江湖。只要有人,就会有既得利益者,也就会有利益受损者。如果二者的差距拉到了临界点,则社会必然要动荡,要求重组。所以,数百年周期的推翻,持续地在中国大地上上演。实际上,这种情景也是不断在西方上演的。
毛泽东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回答很好:“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然而,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回答,在实践上去却很困难。民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调和矛盾,让既得利益者和利益受损者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维持运转,不至破裂。但以趋利避害的人性为根本出发点,则知即使是美国的制度,也不能稳定的持续运转,必须不断地改正,而终有一天发生质变。
当然,在所谓民主的制度下,制度本身的变革能力是比较强的,这种变革也是一种柔性变革,可以在不造成社会剧烈动荡的情境下实行温和的改革。这一定是我们国家需要学习的。因为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的变革,但很多刚性的变革,造成了玉石俱焚的效果,正如二十年前的风波,再如苏联的休克与崩溃。
我们国家的既得利益阶层,是在不断的形成之中的,一旦他们正式形成力量体系稳定下来,那么必然会作为一个群体抗拒任何有损他们利益的改革。如果他们发现抗拒改革,其他阶层对他们根本也无能为力,则社会将进入一个僵化期,渐渐地,积重难返,最后只好玉石俱焚。
按我的估计,这个阶层会在建国一百年的时候形成,亦即二零五零年代。因此,我们余下的时间不是很多,我们必须在这四十年内做大量的工作,让我们这个国家能够进入一种不断良性温和改良的体制,这样才不至于僵化,到最后不得不实施玉石俱焚的革命。
最终是洗具还是餐具,历史是让我们这一代来回答。真不希望以后有人写一本书2050,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来描述和总结我们的惨剧。衷心地祝愿我们能够在僵化之前形成良好的进化体制。
最后,我们将向何处去?It depends!
PS: 再遥想一下将来,我认为人类社会对机器的倚重越来越大,在分配社会资源的时候,很可能都是用电脑来进行分配。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终将实现,只不过,社会资源的分配都交给了公正的电脑。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是可以避免被机器异化的,而我认为不然,如此严重依赖机器的人类社会,极度依赖机器人的人,能够说没有被异化吗?